读书笔记:格林斯潘回忆录
2015-09-03过去
自由市场经济,亚当·斯密
中央计划经济,卡尔·马克思
国家管制经济,国家管制经济是自由市场经济遇到问题的产物。
在1930年代大萧条和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并未受到大萧条的影响,苏联自己也积极推动。东欧各国都转向了社会主义的中央计划经济,西欧也逐渐向国家管制靠拢。
偏向于国家管制经济的政权为了赢得公民的支持,通常会向福利社会国家发展。
1971年,美国尼克松,工资和价格管制,很快被取消。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放弃中央计划经济。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二卷 南朝,北朝
2015-08-19胡人入侵中原,和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其实很类似。
首先,胡和日耳曼都是统称,其实他们都是分批、各自入侵中原和罗马的,而且各胡和各日耳曼之间都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然后,当时的本土政权都已经腐败,不论是罗马还是汉、晋,对他们的入侵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再次,他们都选择了定居下来,并且和本地民族积极的融合。胡人积极的学习汉文化,日耳曼人也皈依基督教成了捍卫基督教的骑士。他们相互影响,彼此融合,最后胡汉不分,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也不分彼此。
还有,基督教就是在此时席卷欧洲的,佛教也在这个时候盛行中原。只不过欧洲是基督教一教独尊,中原是儒释道三教并立。
不同的是,胡人似乎对问鼎中原非常积极,而日耳曼人则对一统罗马没什么兴趣。这可能是受本地民族和本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发源与农业文明,经历过周朝和汉朝太平盛世的汉人,似乎很希望可以重归一统。在北朝分分合合和向南发展的过程中,汉人官员似乎比胡人自己更积极。
发源与商业文明,经历过希腊城邦自治和罗马共和的罗马人,似乎并不执着于统一,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比较重要。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基督教,基督教已经尾大不掉了。中原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宗教,更没有一个教皇的存在。对于教皇和教廷而言,欧洲保持多国并立,各国都尊奉基督教为国教,无疑是他们最乐意见到的情形。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一卷 魏晋风度
2015-08-18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是腐败的,也是腐朽的。史家曾这样描述说:当时的士族,做人以行同禽兽为通达,某职以不走正道为才能,当官以不负责任为高尚。
统治者一方面以儒学为旗帜;一方面自己的所做所为则视儒学为无物,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父子相弑;同时还不允许别人评论儒学,动辄杀人、入狱。当时的名士只能避谈儒学,大谈玄学、佛学,终日“醉生梦死、清谈误国”。形成了一种病态而又唯美的魏晋风度。
有人把魏晋比作春秋,把南北朝比作战国。我看不然,春秋不以周礼杀人,魏晋常因儒学获罪。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卷 三国纪
2015-08-17秦汉之前,君主封建制时,是由世袭的贵族服务天子,治理天下。
秦汉之后,君主郡县制时,是由任命的官员服务皇帝,治理天下。
那么这些官员是怎么产生的?皇帝的宗室,太后、皇后的亲戚,开国功臣及其后人,当时的名士等等。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推荐,现任官员的推荐、皇亲国戚的推荐、下人宦官的推荐。那些因为互相推荐而世代做官的家族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士族。他们和外戚、宦官共同构成了东汉王朝的三股政治势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仕途都被士族垄断。直到隋唐开科举后,皇帝才能从寒门(相对于士族)中选拔人才,士族的垄断也不复存在。
我们姑且把当时的社会分成三层:皇帝、官员、平民。秦汉之前,官员由贵族世袭;秦汉之后,官员由皇帝任命。隋唐之前,官员主要来自皇帝自己的发掘和周围人的推荐;隋唐之后,官员则主要来自科举。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 两汉两罗马
2015-08-16罗马的平民在战争中,以不参战为筹码,向罗马的贵族要求权力,比如:成为元老院议员,与贵族通婚,担任执政官等,而罗马的贵族也作出了妥协。平民和贵族的界限自下而上被打破,逐渐发展出了以罗马人民授权,元老院负责决策,执政官负责行政的共和体制,“君权民授”是全罗马的共识。在基督教普及之后才是“君权神授”。
中国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平民起义了,不知道当时的起义除了要赶走欺压他们的贵族外,有没有像罗马一样提出过政治上的诉求,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战争中以拒战为筹码和统治者交涉,还是会直接投敌,即便他们做出了和罗马平民一样的事情,统治者是会妥协并谈判还是会镇压。不过从结果上来看,中国的贵族是被中国的首领(诸侯国的国君和后来的皇帝)夺权,首领成了皇帝,贵族成了平民。平民和贵族的界限自上而下被打破,形成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罗马的共和制在持续了五百年后,变成了元首制(假共和之名的君主制),而后通过基督教解决了“君权”的来源问题彻底放弃了“共和之名”。之后欧洲也进入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事实证明,基督教不像儒家那么好对付,皇权和教权之争贯穿了整个中世纪)。
中国在秦并六国后的两千年内,虽然朝代有更替,但都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君主专制。它在前期,确实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在后期,也确实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 汉武的帝国
2015-08-14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中央集权加强到极致后,出现了皇帝这么一个天下最好的宝玉。而拥有这个宝玉的皇帝,大多都是普通人,并不是各个都像秦皇汉武那般强悍。如果说会有强盗想要抢夺匹夫的宝玉是普遍情况,那么会有强悍之人窥伺平庸皇帝的权力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他们有的明抢(自己当皇帝)有的暗夺(把皇帝当傀儡,比如外戚、宦官专政),有如强盗一般。这是谁之过?匹夫?宝玉?强盗?还是别的什么?
皇权真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不断有人在争夺它:皇帝、宗室(皇帝的兄弟、叔叔、儿子、侄子等)、外戚(太后、皇后的亲戚)、宦官(皇宫的太监)、重臣(那些权倾朝野的大官)。而它的所有者也不断的在强化它,打压那些有可能挑战它的存在,比如:开国功臣、功高盖主者、地方的豪强、巨富、游侠等等。
自古的皇帝都是与民争利,与官争权,与人争影响力。像文帝、景帝一样与民休养生息已是不错,出来一个武帝,就不断的向民抢钱,铁、盐、酒专营,冷兵器时代铁做为重要的战争物资,专营到是正常,盐是生活用品,酒是奢侈品,这明显是向民众抢钱,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就已经盐铁专营,到明清更是连茶和醋都专营,还有“平准”,就是动用国家的资源,低买高卖,投机倒把,还有“告缗”,商人只要少交一点税,其他人就可以告发,这个商人的所有财产会被冲公,由政府和告发的人平分,很多商人因此倾家荡产;向官抢权,收相权,设尚书,尚书当时只是皇帝的秘书,官衔很低,而且后来扮演“尚书”这个角色的官衔越来越低,权力越来越大,丞相到成了跑腿的;打击地方豪强,谁影响力大就打谁,不管你是因为有钱(巨富,民营企业家)、有义(游侠,维权律师)还是有德(名士,公共知识份子),只要不听招呼,打的就是你。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万事不进步,而独防民之术乃突过于先进国”。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二部 第一帝国 第七卷 秦并天下
2015-08-14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但他执苛政,行峻法,平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且他为了统一思想、钳制言论,禁绝私学,焚灭经典,聚谈诗书的斩首,以古非今的灭族,给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
刘邦建汉之后,曾经分封了若干个诸侯王,这些都是打天下时候的功臣,但不出十年,杀的杀、废的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人性?是制度?是中国特色?还是集权特色?(苏联也曾发生过“大清洗”,似乎只有权力始终都没能集中到一点的欧洲,没有发生过类似大规模屠杀功臣的事情)
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曾应相持不下,划定了“楚河汉界”,签订了停战协议。然而不出两个月,张良和陈平就劝刘邦撕毁协议,攻击项羽。张良、陈平是当时读书人的代表,张良“孺子可教”的故事还广为流传。可见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就没什么契约精神,而且“信”这东西在成王败寇面前是可以牺牲的。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六卷 百家争鸣
2015-08-12如果没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儒家思想不会源远流长;如果没有墨子的毕生“苦行”,墨家思想恐怕早已销声匿迹;如果没有庄子的逍遥、自在,道家思想不会如此令人向往;如果没有商鞅的坚持和悲剧,法家学派可能已经向贵族妥协;如果没有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谁又会知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主张是需要力行的,信仰是需要捍卫的,信念是需要坚持的。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五卷 从春秋到战国,中国史纲
2015-08-11文化
夏朝,夏是当时中原最强的部落,周围其他的部落或被征服,或表崇拜,纷纷效仿夏的风俗,并称诸夏。那些不认同夏文化的部落则被称为蛮夷,四个方向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商人自东方来,吸收夏的文化并击败夏,成为诸夏的共主。
周人自西方来,吸收商的文化并击败商,成为周天子。周人自称为华,各诸侯国也被称作诸华,后来和诸夏一起合称华夏。
楚人自南方来,开始被称作南蛮,后来则成为诸夏的一员。(PS: 商人和周人可能有一段时间也被称作东夷和西戎)
商朝的甲骨文字,带有图像性的字无论物体的写生或动作形态的喻示,每随意描写,但求肖似,没有定构,例如,龟字,或画正面,或画侧面,或画尾,或不画尾,或画两足,或画一足。又如渔字,或画一鱼、一网、一手,或只画一鱼、一手,或画四鱼在水中,或画一鱼傍水。在意义的分别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详细,例如驾驭之驭,或从马,或从象,因所驭不同而异字。又如牧字,或从牛,或从羊,因所牧不同而异字。又如一兽的雌雄,各有异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