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 第五卷 从春秋到战国,中国史纲

文化

夏朝,夏是当时中原最强的部落,周围其他的部落或被征服,或表崇拜,纷纷效仿夏的风俗,并称诸夏。那些不认同夏文化的部落则被称为蛮夷,四个方向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商人自东方来,吸收夏的文化并击败夏,成为诸夏的共主。

周人自西方来,吸收商的文化并击败商,成为周天子。周人自称为华,各诸侯国也被称作诸华,后来和诸夏一起合称华夏。

楚人自南方来,开始被称作南蛮,后来则成为诸夏的一员。(PS: 商人和周人可能有一段时间也被称作东夷和西戎)

商朝的甲骨文字,带有图像性的字无论物体的写生或动作形态的喻示,每随意描写,但求肖似,没有定构,例如,龟字,或画正面,或画侧面,或画尾,或不画尾,或画两足,或画一足。又如渔字,或画一鱼、一网、一手,或只画一鱼、一手,或画四鱼在水中,或画一鱼傍水。在意义的分别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详细,例如驾驭之驭,或从马,或从象,因所驭不同而异字。又如牧字,或从牛,或从羊,因所牧不同而异字。又如一兽的雌雄,各有异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两性。

权力

原始群和氏族时代早期,类似于动物的群落,成员会认同一个最能带领大家吃饱饭的人做首领。

氏族后期,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贫富分化、贵贱有别、权力集中,逐渐产生了贵族和平民。首领在贵族中产生,甚至只由上代首领的血亲继承。由于部落间的战争,战俘成了奴隶。此时的盟主仍然由各部落轮流做庄。

夏和商,结构仍然类似与联盟,但代表盟主的部落不再轮换,其他部落需要向盟主上贡和帮助盟主打仗,各部落的领地是他们原本就有的。首领世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以兄终弟及为主)。各行业的人才也是继承的,占卜的世代占卜,种地的世代种地。

周,君主封建,诸侯的国由周天子分封,大夫的采邑由诸侯分封,名义上所有的领地都属于周天子,实际上,诸侯和大夫在各自的领地上都享有自主权,且权力世袭。天子、诸侯、大夫都是嫡长子世袭制,庶子只能降级 天子 -> 诸侯 -> 大夫 -> 士。周礼是贵族之礼,它对平民基本不闻不问,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贵族之间以礼制,贵族和平民之间则是人制(诸侯和大夫管理自己领地的平民和奴隶)。

天子、诸侯、大夫皆有定数,而士越来越多,落魄的士与平民无异,这也使平民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

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平民起义(基本是农民)时有发生,有成有败。当时的平民起义只是要杀死或者驱逐欺压他们的贵族,并没有像后来的“陈胜王”一样想要自己称王。

春秋时期,诸侯国互相攻伐,新占的土地由国君派人管理,不一定分封给大夫,这也许是郡县制的由来,人事权开始变的重要(以前都是世袭的)。这时的周天子已形同虚设,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小诸侯。

春秋末期,郑国子产改政,铸刑鼎,明文刑法,贵族和平民之间开始有了明文的法制。此前可能是以人制为主,口头约法为辅。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进一步把教育推向平民。

春秋到战国,礼乐崩坏,贵族之间从讲礼变成了讲利。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陈田代齐。国君既有诸侯,也有大夫。后来周天子还被人给灭了,总之周礼以荡然无存。

秦孝公、商鞅变法,把秦国变成了纳粹德国,权力也集中在国君一个人手里,包括决策权和人事权。(我不知道明文的连坐之刑是不是始与商鞅)

秦汉,君主郡县,决策和人事的权力名义上都在皇帝手中,除皇族外已经没有世袭贵族(诸侯、大夫),士农工商皆为平民。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汉武帝本人并没有拿儒家当回事,他只是想用儒家统一思想,巩固权力罢了,实际上他还是用法制在统治平民。对商人的打压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告缗”和“平准”。

之后的皇帝或者掌握皇帝实权的人都以儒术钳制思想,法术统治平民,权术和法术统治官员(权术和法术都是法家思想,只是对平民用不着权术,法术思想大成于商鞅,而法术与权术的结合则始于韩非)。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