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历史深处的民国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 《贰 共和》 《叁 重生》

清朝闭关守旧,只有广州一口通商

英国向清朝进口茶叶、生丝、大黄,出口毛织品、棉花、刀、叉、钟表。一直处于贸易逆差

1793 乾隆年间 英国特使 马噶尔尼 出使清朝,希望与清朝建立自由贸易,开发中国市场

英国已与一个世纪之前,1689年光荣革命完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改革。此时美国刚刚独立不久(1776年独立宣言,1787年制宪会议),法国刚刚爆发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

英国人本来是来谈判和建交的,但天朝上国认为英国特使是来拜寿和进贡的

由于跪拜礼的问题,双方不欢而散。但 马噶尔尼 在中国的见闻使英国认识到中国的外强中干

嘉庆年间,英国再派使节来华,仍因跪拜问题比上一次闹的还僵

英国商人开始贩卖鸦片,英国对清朝变成贸易顺差

广州的官员、商人为了利益帮助英商贩卖鸦片

清朝那些有特权的闲人,吸食鸦片上瘾,还研发了一整套文化和工具

由于对英国的贸易逆差,白银大量流失,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失衡,银价飙升、铜钱贬值、物价飞涨,很多人活不下去了

由于军队特殊的地位,很多军人开始吸食鸦片,军队腐败糜烂,战力堪忧

1839 林则徐赴广州禁烟 虎门销烟

英国商人被驱逐出境,来到一座荒凉的小岛 香港

1840 由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说服和女王维多利亚的干涉,国会以271票对262票同意出兵

英国舰队一路北上抵达天津附近

琦善与英方拟定《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款600万银元,允许两国官员平等交往

清政府和英政府都不满意,战争继续

1842 道光求和,《南京条约》签订

美国、法国趁火打劫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签订

1850 道光去世,咸丰继位

太平天国运动

1854 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里的“十二年修约”,要求修改南京条约,法国亦要求修改《黄浦条约》,咸丰拒绝了

此时太平天国已经成型。美国南北战争风雨欲来,有心无力。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与沙俄交火,抽不开身

1856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

1856年底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夏 联军攻入天津,咸丰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由于跪拜礼问题,咸丰拒绝换约,并派僧格林沁袭击换约使团

1860.09 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咸丰逃离北京,“北狩”热河,留奕䜣收拾残局

北京城破,联军烧杀抢掠,洗劫圆明园。联军走后圆明园又被大清子民再度洗劫

咸丰求和,《北京条约》签订

俄国趁火打劫,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侵占中国西北、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1861 咸丰去世,同治继位,八大辅政没有其弟奕䜣

1861 慈禧联合奕䜣、僧格林沁、文祥等发动 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

慈禧启用汉人曾国藩对付天平天国,袁甲三(袁世凯的亲戚)对付捻军

同治中兴 内乱平定、洋务运动

186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设通商大臣,由地方总督兼任。洋务运动开始

1864 曾国藩攻破南京,太平天国灭亡。左宗棠、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部下

1869 平定捻军

1870 天津教案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身背骂名,结束政治生涯。法国面临普法战争也不愿过多纠结

李鸿章取代曾国藩成为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推动洋务运动

1872 第一批留学生赴美求学

1875 同治去世,光绪继位

1876-1881 左宗棠出征并收复新疆

北洋水师建立

1882-1894 袁世凯在朝鲜做总督

1884 慈禧发动甲申易枢 借口中法战争失利罢免奕䜣,独揽大权

1885 中法双方议和,《中法新约》签订

1894 日军不宣而战,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1894-1895 日军占领朝鲜,北洋水师、淮军几乎全军覆没

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李鸿章被去职

日方希望清朝派一个有威望的代表签约,比如:奕䜣、李鸿章,奕䜣已被雪藏,只能是李鸿章了

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以大清东省铁路(清东铁路)换辽东半岛

在俄国、德国、法国的压力下,日本以3000万两白银的价格归还辽东半岛

1895 慈禧六十大寿,山呼万岁,歌舞升平

有志之士的选择:

1894 孙中山在美国创立兴中会,游历各国、宣讲思想、筹集经费、策划起义、成绩惨淡

1895 公车上书: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八旗世兵制、绿营募兵制、湘军模式、编练新军

1895.11 维新派强学会成立,光绪和翁同龢是领袖,康有为、梁启超是参与者。由于慈禧和保守派两个月后被关闭,强学会本身也过于急进

1895.12 袁世凯包装上市,天津小站练兵。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和第一批近代化军事人才

1898 百日维新

(PS:圣贤之书,不讲政治,误人误己,不如读史)

1897 义和团 “扶清灭洋” 残杀洋人和与洋人有关的中国人

1898 德国借口义和团杀死德国人侵占山东胶州湾,建青岛,修胶济铁路

1899 东南各省以及山东的袁世凯,均对慈禧的旨意阳奉阴违,镇压义和团

1900 慈禧接见义和团

1900 不满清政府放任义和团,各列强集结兵力准备自己动手

1900.06.21 庚子事变 慈禧向“彼等”宣战,并号召各省 召集义民,勤王抗敌,共度难关

在盛宣怀、李鸿章的带动下,南方各省串联,“东南互保”,不执行召义勤王的命令,与列强签订协议,各保各家。山东的袁世凯也参加了东南互保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俄国趁机在东北制造了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杀尽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两地的几万中国人

慈禧、光绪逃离北京,国都沦陷,北京被洗劫

慈禧下诏镇压义和团,并决定暂时留在西安

慈禧“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李鸿章在慈禧12封电报的“命令”下,北上议和

刘学洵(广东本地精英)、卜力(香港港督)、孙中山忽悠李鸿章割据两广独立,被默拒

1901.09.07 在长达一年的艰难谈判后,《辛丑条约》签订

(PS:东南互保,东南联邦,一步之遥?)

意外收获:庚子赔款 在驻美使馆参赞、原留美童生梁诚的努力下,美国的庚子赔款用于建立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和支持庚子赔款留学生,直到1952年。

1901 清末新政 慈禧改革 袁世凯、张之洞 实业兴邦、教育强国

袁世凯接替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3 全国设练兵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建立

袁世凯练北洋六镇为中央军(一镇12000人),张之洞练一镇一协(共16000人),其他地方十六镇十六混成协

1904-1905 日俄战争,战场东北,日本战胜

日本为君主立宪,俄国为君主专制,日本战胜,国内立宪呼声日盛

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倾尽所能创建了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370多所高校,直到破产

朝廷大臣袁世凯、张之洞、周馥,地方士绅张謇、汤寿潜都呼吁立宪

慈禧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途中遇到革命派刺杀,替换两名受伤的大臣后,五大臣继续出访。革命派希望推倒重来,不愿意清朝有所起色

1905 废除科举,推广西学,女子可以读书

1906 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由袁世凯创办 天津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

孙中山的活动

1906 五大臣回国,并递交了实际由梁启超代笔的宪政考察报告,慈禧同意宪政改革

袁世凯推动官制改革,作为预备立宪。取消军机处,设内阁;以资政院暂代国会;大理寺独立为大理院;设行政裁判院取代督察院;取消礼部、翰林院、宗人府

瞿鸿禨、赵炳麟主张先召集议院,并指出取消军机处,设内阁是在架空皇权,指袁世凯欲独揽大权

慈禧发出“五不议”指示:军机处、内务府、八旗、翰林院、太监不议

瞿鸿禨修改后的方案并未设立国会,只是保留军机处,并让自己兼任军机大臣和内阁大臣

东三省试点地方自治,几乎由袁世凯人马包办

1907 丁未党争 精明(无耻)的瞿鸿禨、岑春煊输给了更为精明(无耻)的袁世凯、奕劻

1907.08 在袁世凯的推动下由民众选举产生的天津议会成立

袁世凯、张之洞被调任军机大臣,赴京上任,明升暗降

杨度联络士绅集体上书,呼吁政府速开民选国会实行责任内阁

1908.08 慈禧同意开始立宪会议:1909年各省,1910年全国,1917年国会

1908.11 光绪、慈禧去世,溥仪继位,载沣为摄政王

1909 袁世凯被回家养病

载沣任用亲信意图让皇族重掌兵权,并对立宪派冷淡

在张謇的带动下,立宪派热情高涨,请愿游行不断

1910.09 资政院成立,并承诺两年后开国会

1911.05 内阁出炉,13名内阁成员中有4名汉人,9名满人(其中有7名皇族)

立宪派心灰意冷,部分人向革命派靠拢

四川保路运动

此时武汉的新军还剩10000左右,革命党渗透的有4000人左右,坚决反革命的大约1000人

共进会和文学社约定起义时间 1911.10.06 农历八月十五

1911.09.24 南湖炮队事件 军官和士兵打架(用枪)。瑞澄和张彪加强管理,收缴除值勤士兵外的武器弹药统一管理,存放与楚望台

1911.10.05 军队换防,打乱革命党部署。湖南方面配合起义的焦达峰也函告:准备不足,请延期十天

总指挥蒋翊武将起义推迟10天

1911.10.09 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作炸弹时发生爆炸。军警查获了一份革命党名单,瑞澄扬言按名单抓捕革命党。军队人人自危

被换防制岳州(湖南岳阳)的蒋翊武赶回武昌,重新部署,决定以午夜12点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同时起义

南湖炮队戒严,出入管制很严,邓玉麟将消息送到时已过12点,遂放弃

1911.10.10 搜捕的军警赶到,蒋翊武侥幸逃脱,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等人被捕。瑞澄以为大案告破,向朝廷请功

1911.10.10 武昌城紫阳桥南工程第八营起义召集人熊秉坤得知领导人遇害、革命党人相继被抓后决定以枪声为号,今晚起义

晚7点 金兆龙持枪而眠,被查寝的陶启胜排长发现,冲突中程正瀛开了第一枪

其他革命士兵纷纷响应,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向弹药库楚望台集结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被选出,起义军攻占总督府并竖起铁血十八星旗

共进会、文学社的领导人都不在军中:蒋翊武在逃、孙武伤、刘复基死。起义军先请当地立宪派领导人汤化龙做都督,汤化龙表示愿意负责行政事务,但不懂军事,不愿出任都督,之后起义军请黎元洪做领导人

湖北革命军政府建立,并高效运转。扩招士兵、整军备战、安民免税,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响应

载沣分兵四路围剿起义军,然各军都消极怠工

多米诺骨牌效应,各省各地相继独立。到次年3月,全国23个省有15个宣布独立

袁世凯被载沣请出收拾局面。清政府同意立宪并释放政治犯,军政大权皆归袁世凯。刺杀载沣的汪精卫也被释放

1911.10.28 同盟会二把手黄兴赶到武汉

1911.10.30 袁世凯率北洋军来到前线,开始强攻汉口

北洋军火烧汉口,汉口被烧为平地

1911.11.01 革命军退出汉口

袁世凯派人与革命军谈判,但双方就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也就是目前朝廷的存亡无法达成一致

1911.11.27 激战二十余日,北洋军拿下汉阳

袁世凯养寇自保,没有继续进攻武昌

革命党此时仍处于无政府状态,武汉、南京、上海互不相让

在杨度的建议下,袁世凯分别派人去武汉、南京、上海谈判

谈判仍就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的问题陷入僵局,革命党人表示只要皇帝退位,愿意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1911.12.14 各省代表在南京推选首领,黎元洪和黄兴争夺激烈,互不相让

1911.12.25 孙中山回国

资格最老、名气最大的孙中山被推选为“带头大哥”

宋教仁向孙中山推荐内阁责任制,孙中山回答现在是非常时期,应该有一个强权的大总统

1912.01.01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筹措军费,南京政府无米下锅

孙中山想向英美借钱,英美表示支持袁世凯

孙中山曾打算以抵押汉冶萍公司和租界满洲向日本借款,因故未成

迫于生计革命党人纷纷劝孙中山放弃总统,让与袁世凯。孙中山妥协

革命派态度强硬,绝无可能同意君主立宪。立宪派亦不满载沣的宪政改革,权衡利弊,劝袁世凯:退满上台执政

1912.02.12 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1912.02.14 孙中山辞职。但他提出袁世凯要到南京就职和《临时约法》采用内阁责任制而非总统制,限制总统权利

1912.02.15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员投票,袁世凯任大总统,黎元洪任副总统

袁世凯以北方形势不稳为由,并提出退出竞争,仍由孙中山出任总统

各方舆论纷纷反对定都南京,指责孙中山故意挑起事端

1912.02.27 孙中山派去迎接袁世凯上任的“南方代表团”抵达北京

两日后 “北京兵变” 商铺和外国使馆所在的东交民巷被抢劫、放火

外国公使团掉卫队入京,并向袁世凯抗议

1912.03.10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举荐唐绍仪为首任内阁总理

以平衡而非政见为原则组建内阁

双方都想大权独揽,搞平衡、搞权谋,并没有分权而治的经验,也没有多少意愿

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与袁世凯产生矛盾并辞职不干

袁世凯推荐徐世昌为下一任内阁总理

议会强烈反对,尤其是同盟会成员

内阁中同盟会成员集体辞职

陆征祥出任内阁总理,然而此人能力不足

赵秉钧出任代内阁总理

参议员北迁北京

袁世凯总算搞定了自己的执政班底

此时同盟会骨干都在干什么:

1912.07 无奈与南北党争,袁世凯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北上,共商国家大计,开诚布公,建立互信合作

1912.08.22 孙中山及夫人抵达北京,袁世凯热情接待,并多次会谈,想谈甚欢

1912.09 黄兴、陈其美抵达北京

袁世凯、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多次磋商,达成“八大政策”共识

《临时约法》中规定必须在 1913.02 之前举行国会选举。由国会的多数党组阁并出任内阁总理

全国各地纷纷组党,进军国会选举。大大小小的政党有近300个

袁世凯在梁启超的建议下拉拢立宪派,制衡革命派

立宪派的三大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为进步党,与国民党分庭抗礼

根据当时对选民年龄、性别、学历、财产的要求,有10%的人登记为选民,约4000万

民主渐入人心,有野心的政治家都在努力竞选

各地拉票、抢票、毁票、贿选、暴力胁迫也层出不穷

国民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多数党,按照《临时约法》宋教仁将出任内阁总理,组建内阁

1913.03.20 民国第一案 宋教仁被刺

会党(黑帮)是革命的有功之臣。但会党与革命派和立宪派不同,没有政治理想。革命成功后,大部分会党成员无所事事,以功臣自居,回到了以前黑社会的状态,与新社会格格不入,遭到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手镇压

(PS:快刀乱麻?争权夺利?矫枉过正?卸磨杀驴?谁是谁非又有谁知道呢)

会党虽被革命派和立宪派抛弃,但不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袁世凯的军政派都仍和部分会党成员有所联系。刺杀宋教仁的另一人洪述祖正是赵秉钧的部下

在洪述祖的引荐下应桂馨负责为赵秉钧收集国民党领导人的情报

作者推测:袁世凯知情怂恿,洪述祖主谋,陈其美放任、一箭双雕

国民党内部对如何处理此次暗杀产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黄兴主张,民国初建,人心思定,案件审理对我方有力,应该先走法律程序

目前武士英暴毙,洪述祖出逃,赵秉钧称病。案件进展前途未卜

袁世凯迫于压力同意赵秉钧的辞职,由段祺瑞代内阁总理

国民党三个实力派都督致电孙中山表示绝无实力独立

从1912.02开始,袁世凯让内阁向西方列强申请贷款。什么地方都要用钱,而地方税收被地方直接用掉并不上缴中央

1913.05 善后大借款 以盐税和海关税做担保,外国银行团享有各项特权。基本是正常的借款担保和监督款项的权利,谁叫中华民国没钱呢

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借善后大借款发难指袁世凯卖国,并扬言扩军备战

内阁党争、宋教仁刺杀案、善后借款

袁世凯撕破脸,并警告孙文若动枪动炮,另行组织政府,我就发兵征伐,绝不姑息养奸

袁世凯收回黄兴陆军上将的军衔,免掉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这三个握有军权的国民党都督,通缉陈其美

南方革命党人应战,“二次革命”爆发

数省相继宣布独立,革命军虽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

两个月内,革命军全线溃败。北洋军攻破南京后洗城三天,大肆奸淫抢掠

孙中山、黄兴等重新流亡海外

北洋军源源不断进入南方各省

政党政治一去不返,军人政治开始形成

主要矛盾从南北党争变成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913.10.06 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过场而已,以无选举可言

袁世凯此时并未拉拢那些没有武力反对他的国民党员,而是以“公民团”强迫选举,已与他数年前创建天津议会大有不同

副总统黎元洪被袁世凯软禁

国会开始修改《临时约法》改成正式的宪法

袁世凯建议国会实行总统专制

国会不予理睬,仍以内阁责任制为主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国会瘫痪

1914.01.10 袁世凯解散国会。国会议员游行数日无果,只得打道回府

袁世凯解散地方议会。地方军阀再无制约

(PS:宋教仁被刺,孙中山穷兵,袁世凯黩武,民主宪政一去不返)

立宪派进步党内阁总理熊希龄,司法总长梁启超辞职

改内阁为政事堂为总统下属,由徐世昌任国务卿

总统任期十年,且无连任限制。并且总统有权推荐下一任总统候选人

1914.06 在坂西利八郎的建议下袁世凯设陆海军统帅办事处仿军机处,收兵权

各省军民分治,都督->督军,只管军事

派“模范团”团员充实地方,成为各地方副官。类似与党代表或政委

设将军府,安置“二次革命”后从全国各地撤换下来的都督,比如:蔡锷

统一货币“袁大头”

俄国策划的外蒙古独立破产

1914年下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日德在山东胶州湾打仗,日军获胜并占领胶济铁路和济南火车站

1915.01 袁世凯与日本谈判,日方提出“二十一条”(原型为黑龙会备忘录)

袁世凯一方面拖延谈判一方面派人去日本调查。得知“二十一条”并未经过御前会议,是内阁大隈重信的秘密行动

袁世凯将消息透露给英美

在英美的压力下,日本同意《民四条约》

舆论连篇批判袁世凯,各地学潮此起彼伏

袁世凯扶植张作霖为棋子,在东北制衡日本

1915 一战中英、日、德均为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再次成为话题

杨度写《君宪救国论》:将政局混乱归结为共和的弊端,认为老百姓的思想、文化还无法理解共和、法律、自由、平等,中国也没有民主传统,贸然进入共和会令国家陷入混乱,君主立宪还能降低为争夺国家元首而发生内战的风险… …

(PS:哎!都是时辰的错)

袁世凯大喜,写下“旷世奇才”赠与杨度

杨度领衔筹安六君子,袁克定版《顺天时报》增强袁世凯称帝信心

“民意”汹涌,力保袁世凯称帝。这些“民意”中的将军大多都在称帝后第一个竖起反旗,蔡锷、阎锡山、张作霖都在其中

1915.12.12 袁世凯通告全国将于明年1月1日登基

1915.12.13 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号召“三次革命”

1915.12.25 蔡锷逃回云南,宣布独立,口号 反袁护国。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上台后,日益向英美靠拢制衡日本,日本决定赞助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以及宗社党为代表的反对政治势力

云南护国军得到了日本的军火和军事顾问团的支持

蔡锷出兵四川,王文华从贵州出兵帮助防守云南

四川、云南都陷入僵持,广西独立

段祺瑞拒绝领兵,冯国璋领衔“五将军密电事件”,请护国军立即取消独立,请袁世凯立即取消帝制,以安人心

1916.03.22 袁世凯取消帝制,但打算继续做回总统

1916.05.09 孙中山发表 二次讨袁宣言

1916.06.06 袁世凯去世

“二次革命”失败后的孙中山、黄兴:

俄、美、英、法、德的主要精力都在欧洲,无法抽身,为了维护它们的在华利益,开始支持地方势力

各地军阀以割据地盘和扩充军队为第一要务

1916.06.07 被软禁三年的黎元洪出任总统,段祺瑞为总理。此时北洋军中实力最强的是段祺瑞和冯国璋

将总统制政体改回内阁制政体,各省取消独立,护国战争结束

黄兴、蔡锷去世

段祺瑞拥兵自重,架空黎元洪。府院之争拉开序幕,总统府和国务院

段祺瑞与日本,冯国璋与美国,黎元洪与冯国璋

一战仍在继续,但协约国胜局以定

日本希望中国对德宣战,而美国则不希望。日本已就山东问题与协约国达成一致,中国参战可以缓解英法的压力而不会影响日本在山东的利益。美国不希望日本在中国做大,反对参战

总理段祺瑞同意对德宣战而总统黎元洪反对,提案被提交给国会表决

段祺瑞先组织“督军团”(各地将军)威胁国会:如若反对宣战,后果自负。然后在国会痛陈利弊,并否认自己与日本的关系

国会表决,不同意宣战

《京报》披露,段祺瑞与日本有秘密外交

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段祺瑞去天津度假

北京局势动荡不安,黎元洪急调张勋入京

1917.07.01 张勋、康有为复辟。(康有为与1913年回国,与1916.09见到张勋)

张勋复辟时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

黎元洪致电段祺瑞,恢复总理职务,并请他组织讨逆军

孙中山在上海组织讨逆军,尚未出发,复辟已经结束

1917.07.14 段祺瑞风光回京,重掌大权,对德宣战

黎元洪请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自己弃政从商

1917.08.01 冯国璋正式就任代总统

两位北洋总统、总理无为而治,并不打算恢复复辟时被解散的国会和《临时约法》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在广州另建政府,想要独立的军阀陆荣廷、唐继尧欣然加入

1917.09.10 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

消息传到北京,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并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冯国璋担心段祺瑞的势力扩大,倾向于和平统一

1917.09.26 陈潜在湖南起义成功,湘南护法军成立

护法运动开战,陆荣廷的军队也开赴湖南和湘南护法军与北洋军交战

北洋军一方打头阵的直系部队(冯国璋的部队)王汝贤、范国璋通电全国,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全国各地以护法为名,抢地盘为实,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段祺瑞辞职,冯国璋高举南北和谈大旗,下令南北停战议和

孙中山命令各军乘胜前进,务求护法之完全胜利

各路军阀都各自停手,只有陈炯明继续整军(原警备军)

段祺瑞在天津邀请各省督军召开天津会议,要求冯国璋向南方开战

段祺瑞用日本人的军火收买张作霖(秦皇岛截械事件),张作霖出兵虚张声势

冯国璋“南巡”准备回自己地盘,但被段祺瑞的军队堵回

在徐世昌的调解下冯国璋和段祺瑞和解

段祺瑞恢复职务,重掌中央大权

北洋军挥师南下,进展并不顺利,反而因为各种原因引发派系斗争,无心恋战

段祺瑞被迫下令前线各军暂取守势

1918.05 孙中山被辞职,改组后的军政府由广西、云南的军阀控制。护法运动失败

只有陈炯明整编的粤军听从孙中山的命令(约5000人)

1918.06 孙中山命粤军进攻福建南部,获得胜利,建立护法根据地。蒋介石战功卓著,被委以重任,但很多军官不服,蒋觉得无法相处遂辞职

1918.10.10 段祺瑞和冯国璋互不相让,协商之后,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总统

1918.11.11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

巴黎和会开始筹备,列强腾出手来希望南北尽快和平

1919.02.20 南北军阀在上海谈判,可惜谈到5月也没有结果

1919.01.18 巴黎和会召开,日本已经通过利益交换搞定了山东问题(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将归日本),而这也是中国代表的首要目标

1919.05.02 《晨报》发表 外交警报敬告国人,公布巴黎和会情况

1919.05.04 五四运动 北京学生去外国使馆无果后找曹汝霖泄愤,火烧曹宅,几十名学生被捕

全国各地爆发了罢课、罢工、罢市、抵制日货的运动

美日不和,美国支持的直系(冯国璋)推波助澜

忌惮直系军队,徐世昌、段祺瑞投鼠忌器,不敢武力镇压

1919.06.28 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PS:美国总统威尔逊于6月28日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但在11月的国会投票中被否决,次年3月又进行了一次投票,依然被否决。威尔逊当时签的字后来被美国国会不予承认)

1915年陈独秀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

孙中山整军、找钱,决心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1919.10.10 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取消了按手印的事

1919.12.28 冯国璋去世,直系由曹锟接手。直系、皖系矛盾一触即发

1920.07.14 直皖战争 直系(曹锟)联合奉系(张作霖)攻击皖系(段祺瑞),奉系是在胜负已分后参战的

1920.07.19 段祺瑞下令所有士兵投降,辞去所有职务,隐居天津

直系、奉系北京分赃,徐世昌仍为傀儡总统

皖系倒台日本转而支持奉系

1920.08.06 孙中山一方 陈炯明率粤军兵发广东“打回老家去”,粤桂战争开始

蒋介石接替受伤的许崇智成为代军长

桂军战败,突围断后时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表现神勇

1920.11.28 孙中山回到广州

孙中山和陈炯明就北伐武力统一中国,和联省自治的问题发生冲突。蒋介石也劝陈炯明北伐,无效,遂又辞职

1921.04-05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实行总统制,孙中山任大总统。这个政府几乎没人承认

1921.06 第二次粤桂战争,清剿桂军残部,桂军被打散,不少桂军投降

共产党成立

1921.11.11 美国华盛顿会议,讨论各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日本被迫让步,归还在山东的特权,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直系、奉系因分赃不均翻脸

奉系、想要再起的皖系和孙中山的广州中华民国结成三角联盟

孙中山欲北伐,陈炯明拒绝出任北伐军总司令

1922.03.15 孙中山在桂林誓师,李烈钧为北伐总司令

陈炯明部下阻拦队伍北上,后方后勤支援邓铿被刺杀

陈炯明辞职并将亲信部队撤回广东

桂系趁此死灰复燃

蒋介石劝孙中山干掉“陈家军”,孙中山不听,遂再离职

1922.04 张作霖挥军入关,吴佩孚北上迎敌,直奉战争开始

直系获胜,奉军死伤3万,被俘4万

吴佩孚欲挟胜出关,拿下东北。美、英、日开始干涉,要求直系、奉系停战,哪个列强都不愿意中国统一。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冯玉祥由此战成为河南督军

1922.06 徐世昌归隐天津,黎元洪重任傀儡总统

1922.05 孙中山开始北伐,并深入江西

陈炯明亲信叶举攻破广州,并要求孙中山将陈炯明官复原职

孙中山派汪精卫试探陈炯明后,孙中山恢复了陈炯明的官制,并决定返回广州

1922.06.12 孙中山开记者招待会,威胁陈炯明撤兵

陈炯明兵变,孙中山逃至“永丰”舰。粤军一分为二

孙中山命令李烈钧和许崇智率北伐军回师讨贼,并召回蒋介石

讨贼失败,孙中山无奈借到香港回到上海

孙中山与苏联和共产党

1923 受不了当傀儡的黎元洪宣告辞职,再度隐居

曹锟以5000大洋一票贿选成为大总统

1923.10.10 曹锟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直系和皖系余部的冲突中孙传芳占据了福建、浙江

1924.09 张作霖再度挥军南下,几乎倾巢而出,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

双方在山海关激战一月有余,势均力敌

1924.10.23 冯玉祥回北京兵变,吴佩孚军心动摇,兵败退走

吴佩孚逃往海上,后在旧部孙传芳、齐燮元 、赵恒惕的支持下来到湖北武汉

1924.11 段祺瑞被请出就任“临时执政”

1924.11.13 孙中山应邀北上共议国事,汪精卫也同去

1925.03.12 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1925.04 以黄浦军校教导团为基础,国民党军建立。党代表制度,军官的命令必须经党代表副署才能生效

国民党军消灭、收编广州附近的小军阀

1925.07 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苏联顾问看到了自己与国民党的分歧。国民党内分为廖仲恺、邓演达为首的联俄、联共的合作派和以胡汉民、孙科为首的限制党内共产党和苏联力量的强硬派,还有以汪精卫为首的中间派

1925.08.19 廖仲恺遇刺身亡

虽并未查到直接关系,强硬派领导人胡汉民辞职,赴苏考察,许崇智被免职,闲居上海

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相继离去。蒋介石和宋子文作为后起之秀进入国民党权利中心

汪精卫成为合作派,蒋介石成了中间派,群龙无首的强硬派去北京西山孙中山的坟前开了个“西山会议”

1925.09 陈炯明在直系军阀和英美以华制华的策略下卷土重来

1925.10 蒋介石东征迎战陈炯明,由周恩来建议的200余人的政治宣传队随行

1925.11 广东一统。陈炯明逃至香港,与唐继尧成为八大民主党派之一致公党的领导人

陈炯明毕生追求联省自治,在推翻满清和袁帝时与孙中山共同革命,其后又与孙中山兵戎相见

一战结束后,对中国影响力大的列强是美、苏、日

1925.10 浙奉战争 孙传芳、吴佩孚联合直系余部对抗欲南下消灭直系的张作霖

联军击退奉军,张作霖后院起火,郭松龄反,并串联李景林、冯玉祥

苏联派李大钊策动冯玉祥,希望冯玉祥兵变,推翻由日本支持的张作霖、段祺瑞北洋政府

1925.11.28 冯玉祥见张作霖兵败如山倒,欲吃独食,进攻郭松龄、李景林

李大钊应苏联与冯玉祥的约定在北京发动游行,包围北京政府,尝试运动夺权,失败

1925.12.04 李景林宣布:支持张作霖,讨伐冯玉祥

张作霖与日本签订《日奉密约》,日本亦担心苏联做大,出兵沈阳,并占领沈阳

张作霖无力再一统中国,孙传芳、冯玉祥做大

张作霖与吴佩孚联手进攻做大的冯玉祥

1926.01.01 冯玉祥宣布下野由手下张之江代理

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继续围攻冯玉祥

冯玉祥兵败,受邀出访苏联

吴佩孚实力恢复,张作霖占领北京,赶走段祺瑞,独霸北京政府

1926.01 蒋介石筹措北伐,遭到苏联顾问团的反对,汪精卫在两派中打酱油(斯大林担心北伐会激怒英、美、日等国,使苏联当时被孤立的处境雪上加霜)

蒋介石与苏联代表明争暗斗,寝食难安。汪精卫继续酱油,不愿破坏中苏关系

1926.03 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戒严广州,封锁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械;包围苏联顾问所,驱除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

作者推测:蒋介石与苏方矛盾愈演愈烈,强硬派(西山会议派)借机生事,蒋介石顺水推舟

汪精卫辞职,返回法国,谭延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逐渐被蒋介石独裁

1926.05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整理党务案。削弱共产党实力

蒋介石没有实力和苏联翻脸。冯玉祥已被灭,苏联暂时也没有更好的结盟对象。国、共、苏继续合作

1926.07 北伐开始,开始进攻湖南、湖北的吴佩孚

北伐过程中,部分小军阀加入北伐军

1926.08 本想坐山观虎斗的孙传芳见吴佩孚节节败退,进攻两湖,欲切断北伐军后路

1926.09 北伐军分兵进入江西,两线作战

1926.09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冯玉祥在内蒙古率众加入国民党,出师北伐

1926.10 在围攻武汉一个多月后,武汉被攻破,吴佩孚主力被歼灭

1926.11 江西战场获胜,孙传芳投入江西的兵力几乎全军覆没

1926.12 孙传芳北上联合张作霖,张作霖派一路奉军南下支援孙传芳

北伐军修整、扩编

蒋介石声望日盛,但其独裁风格亦让党内人士不满,党内呼吁汪精卫回国分权,制约蒋介石

1927.02 汪精卫开始回国,假道苏联时,斯大林请汪精卫调解苏联与蒋介石的关系

苏联支持北伐是以共产党在占领区发动工农运动为条件的。然工农运动失控,国、共、地方各方均不满,北伐军中亦多有士绅子弟,有后顾之忧。国共之间矛盾日盛

苏联代表提议迁都武汉(从广州)。蒋介石此时在江西南昌领兵

谭延闿等近六十名国民政府要员北上武汉途中被蒋介石邀请至南昌,意欲把南昌打造成事实上的首都。然此举激起更强烈的不满,遂作罢

1927.02 趁奉军援军未至,蒋介石先发动进攻

1927.03.21 陈独秀、周恩来在上海发动工人武装起义,北伐军进驻上海

1927.03.10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罢免蒋介石职务,还在回国的汪精卫担任主席,各委员、部长基本都由合作派和共产党员出任

蒋介石决心撕破脸,另立中央,分庭抗礼

1927.03.23 北伐军攻下南京,蒋介石将指挥部也迁至南京

1927.03.24 南京事件 部分士兵发动了一起针对美、英、日等国的排外事件

美英等国不肯善罢甘休,开始向上海派兵

蒋介石向列强保证事件不会扩大,不会以武力收回租界

中共中央决心在上海发动工人运动收回租界,打击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但斯大林担心把蒋逼向其他帝国,希望保持国共合作的局面

1927.04 汪精卫回到上海,与蒋介石会谈。二人协议:各方均暂停活动,4月15日二届四中全会召开时再说

汪精卫告诫陈独秀,不要轻举妄动,给蒋介石挑事的机会

1927.04.05 汪陈宣言,二人企图用自身的影响力稳定当前局势

这份宣言令各方不满。共产党受共产国际领导,陈独秀本身的威望并不高;国民党的强硬派即反对联共也反对蒋介石,而汪精卫摆明联共,权衡轻重,这些人遂转向蒋介石;蒋介石希望借汪精卫停止共产党活动,而汪精卫却保证国民政府不会制裁共产党

1927.04.12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武力清党,数百共产党员和同情共产党的学生被杀

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地也开始武力清党,白色恐怖骤起,无数人头落地

部分黄浦军官心灰意冷,直接走人

汪精卫在武汉指蒋介石反革命,丧心病狂,自绝于党。宣布开除蒋介石党籍,并以25万银元悬赏之

宁汉分裂 蒋介石在南京自建国民政府,请胡汉民任主席

1927.04.06 为向蒋介石示好,张作霖搜查苏联驻华大使馆,处死李大钊。当然张作霖本身在东北就与以前的俄国现在的苏联冲突不断,此举也意向苏联示威,使其不再参与反奉

1927.05 张作霖趁南方国民政府内讧,联合孙传芳、吴佩孚分兵南征

宁汉政府各自应战,并战胜对手。阎锡山投降,吴佩孚成为光杆司令

蒋介石清党后,共产党人聚集在武汉国民政府周围,声讨蒋介石的罪行并继续工农运动

然工农运动依然过激,“土豪劣绅”不分是非。国民革命军中的军官不少都来自“土豪劣绅”家庭

何键(军长)的父亲也属于被打倒的“土豪劣绅”,先被抄家,又被绑游街

1927.05.21 马日事变 何键指使手下许可祥在长沙兵变,捣毁湖南总工会、农协会,释放所有“土豪劣绅”,杀死共产党员,国民党合作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

何键率部投奔南京政府

武汉政府内的反共呼声越来越高

1927.05 由于苏联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权利斗争产生的“五月指示”激化了武汉政府和共产党的矛盾

陈独秀建议暂不实行“五月指示”,被共产党内指为右倾机会主义,妥协投降路线

1927.07.13 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共产党公开揭露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意欲叛变革命,宣布中共退出国民政府

1927.07.15 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和平分共

1927.07 汪精卫派唐生智、张发奎东征蒋介石,顺便处理张发奎部队中的分共问题

与国民党彻底决裂的共产党决定采取武装暴动,由周恩来负责,打算策动驻军南昌的张发奎南下,回广州建立政权(张发奎手下有不少共产党员,也有很多同情共产党的国民党合作派和无党派人士,比如:叶挺、贺龙)

1927.08.01 南昌起义 起义军南下广州。即有人脱离起义军,比如第十师师长蔡延锴就驱除该师的共产党员,率部脱离起义军,也有人加入起义军,比如陈毅、徐向前、卢徳铭

趁汪精卫东征,孙传芳反攻蒋介石。蒋介石分兵迎战,战败,而此时汪精卫正忙着镇压南昌起义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无心再战,而且双方联共、分共的分歧已经消失,并且双方都打算剿共

1927.08 在冯玉祥的牵线下,汪精卫同意去南京政府就任,但要求蒋介石下野。形势比人强,蒋介石辞职

1927.08.25 孙传芳趁夜渡江南下,在龙潭与北伐军激战六天六夜,战败。后孙传芳皈依佛门

1927.09.13 无法与南京政府中的其他成员相处,汪精卫辞职抗议

以此为借口李宗仁西征,唐生智战败,流亡日本。李宗仁控制了南京政府

1927.10 镇压南昌起义的张发奎到达广州,并邀请汪精卫回广东指导革命,汪欣然前往

1927.11 蒋介石在上海召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召开四中全会预备会,并点名李宗仁桂系的三名成员和广东的李济深、汪精卫

预备会上宁粤互不相让,提议蒋介石复职

1927.12.11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叶挺、叶剑英等人潜回广州发动广州起义,自称“红军”,两天后失败

汪精卫辞职,回法国

1928.01 蒋介石复职。调整政府结构。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任广州、武汉、开封、太原的政治分会主席

1928.04 蒋介石继续北伐

1928.05 北伐军攻入山东济南时遭遇日军第六师团,死伤千余人

蒋介石决定暂不抵抗,北伐军撤出济南绕道北上。日军占领全城,无恶不作,军民死伤万余人

1928.06 北伐军攻陷北京。北京政府取消,北京改名北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日本担心满洲权益,要求张作霖调兵在关外决战,张作霖无视

1928.06.03 张作霖在回东北途中被刺

张学良与杨宇霖经过近一个月的明争暗斗,接掌东三省成为少帅

日本劝张学良做东北皇,被张学良拒绝

1928.12.29 东北易帜 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北洋时代落幕

1928.07 由于军费问题,国民党面临裁军,蒋介石也想借此削弱地方势力(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1929.01 裁军问题仍然没有结果,冯、阎、李均不肯裁军。中原大战拉开序幕

合纵连横、分化瓦解,新桂系崩盘,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流亡香港、越南

冯玉祥的部下倒戈的倒戈,败北的败北

汪精卫联合唐生智、张发奎欲浑水摸鱼东山再起,被轻松平定

冯玉祥、阎锡山联手反蒋,汪精卫、李宗仁、张发奎等人回来浑水摸鱼

1930.05 中原大战(军阀混战)全面爆发

1929下半年,张学良为立威,在不知苏联实力的情况下对苏联发动中东路战争,惨败。期间向中央求援,只有蒋介石支持了一些军费,蒋、李、冯、阎皆未出兵

1930.09.18 胜负已分后,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支持中央政府,挥兵数万入关武装调停

1930.11 阎锡山、冯玉祥下野,中原大战结束

张学良坐镇北京,统领东三省、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热河八省、北京、天津、青岛,基本统治了整个北方

军阀混战给了共产党发展的空间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腾出手来,开始围剿红军

1931.02 蒋介石欲修改宪法,实行总统制,集党政军大权与一身。胡汉民反对,被软禁

各方反蒋势力开始活动,比如:林森、陈济棠、汪精卫、孙科、古应芬、邹鲁等

1931.05 宁粤对峙 反蒋联盟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中原大战中战败的军阀也死灰复燃,开始活动,比如:阎锡山、李宗仁等

石友三接收广东国民政府的资助在河北造反,约有六万人,而坐镇北京的张学良驻守关内的兵力只有数万,张学良抽调部分东北嫡系部队入关平叛

1931.08 石友三叛平,东北军未立刻回防东北,而是就地驻扎,休养生息

1931.09.18 九一八事变 日本借口南满铁路被毁,以占领东北为目的开战

1931.09.19 张学良认为这是日本的又一次挑衅,挑起事端、威逼利诱、谋取利益,下令避免冲突、不予抵抗、等待外交交涉

日军先后攻陷沈阳、营口、长春,守军或降或逃,并未抵抗

张学良下令尚未投降的东北军向关内撤退,并电告南京,要求国民政府采取外交行动

蒋介石正在南昌剿共,19日才从报纸上得到日军突袭沈阳的消息,20日才得到张学良的消息。但蒋介石的态度和张学良一样避免冲突,等待列强干涉

蒋介石释放胡汉民,并与广州国民政府议和,蒋介石和汪精卫双双辞职

溥仪被日本从天津带到东北成立满洲国,再次登基,又做了傀儡

新官上任的孙科命令张学良死守锦州。当时锦州约有20万东北军

张学良做为一代军阀,为保存实力,放弃锦州,撤到关内。东北军不战而退,东三省沦陷

部分抗命的东北军留在了东北与日军周旋,比如:邓铁梅的东北义勇军,杨靖宇的东北抗联,马占山的东北救国抗日联军

1932.01 部分热血青年,认为从1912年以来的民主共和无法救国,独裁法西斯才是正途。力行社成立,蒋介石任社长。后来的复兴社(蓝衣社)是力行社的分支

蓝衣社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拿者蒋介石的尚方宝剑,进行大规模肃贪、反腐、禁黄禁毒、端正官风、民风的事情。反腐倡廉没啥效果,端正民风倒做了不少事情,学校升国旗、唱国歌、军训、挂领袖像都由此时开始

1932.01下旬,日军以“能登吕号”航母为首的日本舰队驶入黄浦江挑起事端

孙科辞职,汪精卫临危受命

在上海驻防的十九路军将领不甘心做张学良第二,联名发表《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与《告淞沪民众书》

1932.01.28 汪精卫为息事宁人,调十九路军驻防华北,由宪兵十六团(武警部队)驻防上海

1932.01.28 晚11:30 日军向正在与宪兵十六团换防的十九路军一五六旅发动进攻,一五六旅与宪兵十六团立刻还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战争爆发后,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请蒋介石出山。蒋委员长上任,将政府从南京迁到洛阳,将拱卫首都的“近卫军”投入战斗

血战上海,胶着一个多月后,双方停战(满洲国建立,美英苏的压力,日方并没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1932.05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中国不得驻兵上海,日军也退入日租界。受制于当时的国情,该协定算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但爱国青年并不这么想,汪精卫不但没有反攻东北,反而在上海撤兵。汪精卫被指卖国贼,再次辞职出国

1933.01.11 日军发表声明,热河是满洲国领土。张学良宣言誓死保卫热河,然而他已威信全无,部将汤玉麟弃城而逃。何应钦取代张学良统领华北

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在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与日军进行了持续两个月的激战,最终败退

长城抗战后,“中日之间必有一战”逐渐成为国人共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也由此而来

张学良辞职赴欧考察、戒毒。汪精卫回国主政,蒋介石主军

汪精卫和蒋介石都认为国内群雄割据,工业基础薄弱,根本无法与日本倾力一战,当前的重心是:隐忍、发展生产、剿匪

《塘沽协定》签订,规定热河地区为非军事区,准许日军在该地区视察,默许了日本对热河的占领

冯玉祥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在多伦与日伪军交战,由于有违汪蒋的隐忍政策,得不到支持,不久便散伙了

1934 张学良归国,蒋介石任命他为鄂豫皖剿匪总司令负责剿共,后又掉任西北负责陕甘一带的剿共和制衡十七路军的杨虎城

1933 蒋介石设侍从室类似于军机处

蒋介石派陈铭枢率十九路军进入福建剿共

十九路军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无心剿共,希望建立“联共反蒋抗日”的统一战线

1933.11.20 三位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李济深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

蒋介石派兵围剿,战败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逃往香港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八大民主党派之一的民革)

平定福建后,蒋介石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步步为营,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1933.09-1934.10 历时一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战败长征

蒋介石借红军削弱地方军阀实力,云南、贵州、四川被中央军控制

1935.11 毛泽东率红军残部约7000人到达陕西,与陕北红军会师。围剿此地红军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他们士气低落,无心剿共

1935 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中央军除二十九军撤出北京、天津(二十九军是长城抗战的英雄部队,装备落后,作战英勇。在默许下二十九军扩编至十万人,武器装备也低调的改善)

1935.12.09 一二九运动,民间一致对外的呼声高涨,国民政府应对冷淡

东北军战意全无,张学良渐失军心,共产党伸出橄榄枝

1936.04 张学良私自来延安与周恩来、李克农确认合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并支援红军大量物资

杨虎城出身冯玉祥的军阀,并不属于中央军,也不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与红军、东北军、中央军的对比中,他是最弱的一方。蒋介石希望他和红军互相倾轧,他则被共产党拉了过来

在共产党的联合下,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和红军结成统一战线

1936.06 两广事变 广东的陈济棠联合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举兵造反,由于军统的策反工作迅速瓦解

1936.10 蒋介石在列强环伺,内乱不止的大环境下,一统广东,北伐北洋,大战中原,逼走红军,压服闽变(福建事变),经略西南,搞定两广(两广事变),终于平定了南方和中原。现在只剩西北的红军和东北的日本

蒋介石屡次前往洛阳和西安,催促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向红军进攻。三人都希望“委座”能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地方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宋哲元都希望与红军订立“不打内战,一致对外”的协定。一方面有大义,一方面制衡蒋介石

1936.12.04 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并下最后通牒,要么去前线对红军发动全面进攻,要么让道,东北军去福建,十七路军去安徽,由中央军剿共

东北军想回东北而不是去南方,杨虎城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根据地

双方多次交涉,无法谈拢,彻底决裂

1936.12.11 蒋介石宣布蒋鼎文任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取代张学良

1936.12.12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

南京政府、地方军阀、社会名流、苏联都反对张学良,张学良向共产党求助(苏联担心中国分裂被日本轻松搞定,然后联合德国夹击苏联)

国民党内分为何应钦为首的讨逆派和宋美龄为首的主和派

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主和派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软禁。东北军爆发内讧,自相残杀,四分五裂

1937.07.07 卢沟桥事变 中日战争爆发

1937.07.28 南苑血战

1937.07.29 北京沦陷

日军占领北京、天津、察哈尔、河北等地,直扑山西

1937.09-1937.11 太原会战 阎锡山的晋绥军、中央军卫立煌、老西北军孙连仲、川军邓锡侯、共产党的八路军合计近六十万人,日军数量约十五万人

1937.09 太原会战 平型关战役,第一次战斗规模的胜利。林彪的八路军约七千伤亡一千,日军伤亡数百。为鼓舞士气,国共双方都做了夸张的报道

1937.08 蒋介石因为纵深和补给的问题兵进上海,开辟第二战场

1937.08-1937.11 淞沪会战 国军投入兵力七十余万伤亡三十余万,日军投入兵力三十余万伤亡近九万

1937.12 南京保卫战 保卫南京的政治意义,12月10日至12月12日激战三天日军伤亡约七千人,蒋介石下令守军撤退,守将唐生智率先逃跑并未组织守军有序撤离,军队混乱各行逃跑,没有逃跑的士兵混迹与难民,部分士兵继续抵抗向日军开枪,南京大屠杀

迁都重庆,高校内迁

1938.01-1938.06 徐州会战 国军六十余万伤亡十万,日军二十余万伤亡不足二万

1938.03-1938.04 徐州会战 血战台儿庄 中国军队第一次战役规模的胜利。国军十万伤亡三万人,日军三万伤亡一万一千人

1938.05 兰封会战(徐州会战的策应,武汉会战的前奏) 国军十二万,日军二万

1938.06 蒋介石策划花园口决堤,延缓了日军进程,为武汉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但也使黄泛区五十万百姓丧生,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

1938.06-1938.10 武汉会战 中日史上最大的会战 国军一百一十万伤亡四十万,日军三十万伤亡十万

1938.10 武汉会战 万家岭大捷 国军近十万伤亡一万五千,日军一万三千伤亡一万一千人

武汉会战后中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1938.08 滇缅公路通车,中国接收美英援助的重要补给线。为保护这条公路,后来中国组织远征军进入缅甸

1939.09-1939.10 长沙会战 湘北大捷,第一个守住的主要城市。国军二十余万,日军十余万

1939.11-1940.11 桂南会战 冬季攻势 血战昆仑关

1938.12 汪精卫发表声明,响应日本首相的建设东亚新秩序

1939.01 国民政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下令狙杀

1940.03 汪精卫还都南京,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清乡运动 武力清除沦陷区敌对日本的力量

1940.08-1941.01 百团大战 八路军、地方游击队和民兵约二十余万,在敌后以发动奇袭、破坏交通为目的的作战

1941.01 皖南事变

1942年前后日军兵力分布:本土驻军(不详,大概少于四十万)、海军(约三十五万)、东北关东军(约八十万)、关内战场的中国派遣军(约一百万)、驻守朝鲜、台湾的日军(约十万)

苏联在东北附近亦陈兵百万与关东军相对

日军可以选择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也可以选择南下解决美国太平洋舰队后横扫东南亚,迫降国民政府,集全东南亚之力与美国一争朝夕

1941.12.07 珍珠港事件 美英对日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全面上演

日军横扫东南亚

1942.03 为保护滇缅公路,蒋介石组织远征军赴缅 同古阻击战 怒江之战

1942.06 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军被重建中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击败

驼峰航线 由印度经喜马拉雅山将物资输送到中国的空中航线

1943 在美国的支持下大批中国青年学生赴印度从军

1943.10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

1944.05 滇西远征军渡过怒江反攻日本

收复云南,控制缅甸

1944.04-1944.12 豫湘桂会战 日军回光返照,最后一搏,中国军队战败

1945.02 雅尔塔密约 美、苏、英约定由苏军入中处理留在中国的日军,日本名下的库页岛、千岛群岛归苏联,外蒙古维持现状(蒙古人民共和国),租借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

1945.05 德国投降后,蒋介石和斯大林就外蒙、东北、新疆(盛世才在新疆闹独立)和中共问题以及苏联是否出兵的问题进行激烈争吵

1945.08.06 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

1945.08.09 苏联对日宣战,并向蒋介石扬言将东北让与中共

1945.08.09 美国在长崎投下另一颗原子弹

1945.08.09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开始抢地盘

1945.08.14 国民政府和苏联仓促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蒙古独立,旅顺、大连自由使用

1945.0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蒋介石命令八路军“就地驻防”,命令国军“加紧作战”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和平建国,组织联合政府”。杜鲁门和斯大林都支持联合政府

1945.10.10 毛泽东与蒋介石签订《双十协定》,宣布国共停战,和平建立新国家

双方仍然在努力的抢地盘,并且摩擦不断,愈演愈烈。美苏也在欧洲做类似的事情,矛盾也在升级

内战的分析可以参考胡素珊的 《中国的内战》 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