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疆域的扩张在共和国政府的统治时期,便已基本完成。后来的罗马皇帝绝大部分都只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在基督纪元的最初一百年中,罗马帝国唯一的一次兼并活动是占有不列颠省。

在经过一次由最愚蠢的皇帝发动、最无主见的皇帝维持,最后并由最胆怯的皇帝结束的长达约四十年之久的战争之后,该岛的大部分地区终于屈服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奥古斯都 盖乌斯·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公元前27年称帝。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是由选举产生的,帝国仍保留选举的形式,皇位实际的继承人由上一任皇帝指定(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可以指定自己的亲人,如果皇帝不够强势,需要指定一个服众之人,并收其为义子)。

铁器时代 奥古斯都之后的几代人所不齿的后继者:愚昧、残酷的提比略(14年-37年)、狂暴的卡利古拉(37年-41年)、软弱无能的克劳狄乌斯(41年-54年)、荒淫残暴的尼禄(54年-68年)、禽兽一般的维特利乌(69年四帝内乱,四帝之一)和胆小如鼠、不齿于人类的图密善(81年-96年)早已被认定只能遗臭万年!

在八十年的时间中(中间就除开韦伯芗(69年-79年,69年四帝内乱的最后一位皇帝)统治下情况不明的短暂的喘息时间)罗马一直呻吟在极其残酷的暴政的蹂躏之下,这暴政彻底消灭掉了奉行共和制的古老家族,而且在那一不幸时代出现的一切美德和才能也都受到了致命的摧毁。

黄金时代 五贤帝(安敦尼王朝)

前五位被称为“五贤帝”,第六位皇帝后罗马进入了军人干政的时代

康茂德懒散、残暴,不愿处理烦琐的政务,将其交给亲信之人佩伦尼斯。

不列颠军团,对佩伦尼斯的行政措施感到不满,组织了一个由选举产生的150人代表团,奉命开往罗马,直接向皇帝陈述他们的不满。这种军人请愿活动,通过他们所表现的坚决态度、通过引起边防军内部的分裂、通过过份夸大不列颠军队的力量,更通过唤起康茂德的恐惧心理,强制提出了必须处死那一大臣以息众怒的要求,并得到了批准。一支边远驻军的这种狂妄行为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政府的虚弱,无疑已形成了可怕的大动乱的前兆。

士兵开始拦路抢劫,兵匪一家。

多疑的君主常会从人类的最低层中物色心腹,天真地以为那些除了他们的恩宠别无靠山的人,自然除了他们的恩人决不会和任何别人交好。

佩伦尼斯的继任克利安德生为弗里吉亚人,原为奴隶。执政官、贵族和元老的职位全都由他公开出卖;谁要是不愿拿出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来购买这种空头的不光彩的荣誉,便会被认为是怀有二心。对于地方官中的一些肥缺,这位大臣和当地总督都要分享那官员从人民手中剥削来的收入。至于司法部门只要有钱行贿什么事都好办。一位有钱的罪犯即使已被公正地判决,不但很容易翻案,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对原告、证人和法官治以重罪。

人民的不满许久以来已在私下流露,这一回忽然在一次参观马戏的集会中爆发出来。人们抛开他们一向十分喜爱的娱乐节目,却去追求更为痛快的复仇的喜悦,他们如潮水一般涌向郊区皇帝常去休息的一座皇宫,在怒吼声中,要求交出人民的敌人的头颅。掌握着禁卫军指挥权的克利安德马上命令一支骑兵队出击,驱散造反的群众。群众仓皇向市里逃窜;有些人已被杀死,更多的人被踩死;但等骑兵追到大街上的时候,从屋顶和窗口扔出的雨点般的石头使他们根本无法前进了。卫队中的步兵,早就对禁卫军骑兵队的特权和骄横耿耿于怀,立即加入了人民的队伍。这骚乱已变成了一场正规战争,一场大屠杀眼看要开始了。最后禁卫军由于寡不敌众,只得退了下去,于是人群的巨浪立即以加倍汹涌的气势又回头向那皇宫的门里冲去,这时康茂德正安卧在奢侈豪华的寝宫中,全城中只有他尚不知已爆发内战。因为谁要是前去把这一不受欢迎的消息当面告诉他,他便会必死无疑。要不是两个妇女,他姐姐法迪娜和他最宠爱的情妇大胆前去见他,他大约必会就这么在高枕安卧中送掉性命了。她们披头散发、满脸流泪,跪在他的脚下,以充满恐惧紧迫的言词向这位惊惶失措的皇帝讲明总理大臣的各种罪行和人民的愤怒,并告诉他只在几分钟之内他和他的皇宫就要大祸临头了。康茂德从他的欢乐的美梦中惊醒过来,下令把克利安德的人头扔给宫外愤怒的人民。这一人们期待已久的景象立即使骚乱平静下来;甚至现在,马尔库斯的儿子也还有可能重新得到他的臣民的爱戴和信赖。

他的最受宠爱的情妇马西娅、他的内侍埃克勒克塔斯和他的卫队长莱塔斯,看到了他们的伙伴和前任所遭到的命运,决心阻止,或者由于那暴君一时的疯狂,或者由于人民忽然爆发的愤怒,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灭顶之灾。在他捕猎野兽回来正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马西娅抓住机会给她的情人送上了一杯酒。康茂德上床睡觉了,但当毒药发作加上酒醉,他在床上来回折腾的时候,一个强壮的青年,一位职业摔跤手走进他的卧室里来,毫不费力地将他掐死。在罗马城或甚至宫廷中有任何人怀疑到皇帝已死之前,他的尸体已被运出了皇宫。这便是马尔库斯的儿子的下场,一个遭人痛恨的暴君,凭借着人为的统治力量竟能在13年时间中,压迫着论个人体力和办事才能都不在他之下的数百万臣民,而最后要将他消灭却也竟是如此容易。

这些阴谋家把最高统治权交给了一位年纪很大、思想保守的元老佩提那克斯(192年-193年)。佩提那克斯在试图进行几项改革之后,被他的禁卫军杀死。他仅只统治了86天。

禁卫军拍卖皇位,一位富有的元老尤利安努斯(193年),竞拍获胜,成为皇帝。

193年,五帝之年,一年内出现了5位皇位的争夺者,他们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

潘诺尼亚的军团拥戴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193年-211年)为罗马皇帝,在越过阿尔卑斯山以后,更得到了元老院的承认。尤利安努斯被处死。

198年-211年 三皇共治,塞维鲁同时将他的两个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封为奥古斯都。

塞维鲁死后,卡拉卡拉杀死盖塔成为唯一的皇帝,并大规模清洗了盖塔的余党。

217年 卡拉卡拉被一名禁卫军军官马文提阿利斯刺杀,马克里努斯(217年-218年)被禁卫军推上了皇位。

东方军团拥立埃拉伽巴卢斯(218年-222年),并战胜了马克里努斯。

222年 埃拉伽巴卢斯遇刺身亡,年仅15岁的亚历山大·塞维鲁(222年-235年)被推上了皇位。其母马梅亚成为帝国的摄政王。

自康茂德即位以后,罗马世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不停地饱受四个暴君的各种罪恶行径的折磨,在埃拉伽巴卢斯死后,它才得以享受了13年国泰民安的太平年景。

尽管对塞维鲁·亚历山大的传统的描绘显然过于理想化,他确实是一位温和的认真负责的统治者。他的改革计划使他失去人心,更由于波斯和日耳曼边境日益扩大的危险局势,使他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在全世界流行的各种形式的政府中,似乎再没有比世袭君主制更容易遭人讥笑的了。父亲死后,整个国家便像一群牛一样,遗传给对人类以及对他自己还全然一无所知,处于襁褓之中的儿子,而这时最英勇的军人和最明智的政治家,全得放弃他们对帝国的自然权利,来到皇子的摇篮之前双膝脆下,严肃声称将对他绝对效忠。

罗马三世纪危机(235年-284年)

235年 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马克西米努斯(235年-238年)登位 (PS:类似与赵匡胤,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杯酒释兵权,而是选择了镇压和杀戮)

在康茂德时期,军队只是拥立与皇室相关的人或是德高望重的人成为皇帝,而现在,军队则拥立自己的军官成为皇帝。

由于马克西米努斯的暴政,非洲的反叛者推举戈尔迪安作罗马皇帝。由于他年事已高,他的儿子戈尔迪安二世成为共治皇帝。此时马克西米努斯正在远征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

在罗马的元老院承认了戈尔迪安一世和戈尔迪安二世的皇位,但迦太基被毛里塔尼亚总督卡佩里阿努斯攻破,戈尔迪安二世战死,戈尔迪安一世自杀。

元老院推举普皮努斯和巴尔比努斯成为皇帝。

马克西米努斯组织军队回攻罗马,而元老院则组织军队进行抵抗。由于军队的叛乱马克西米努斯被杀。后来普皮努斯和巴尔比努斯也被禁卫军杀死,年仅13岁的戈尔迪安三世(238年-244年)被推上的皇位。

戈尔迪安三世在与波斯的战争中死去,禁卫军长官阿拉伯人菲利普(244年-249年)被推举为皇帝。

在东方,帕提亚人的强大的阿尔萨息王朝已经完结,新的威胁来自波斯。在北部边界,一直对罗马人还极不熟悉的东日耳曼人现正积极积蓄力量。

瓦勒良(253年-260年)成为皇帝,加里恩努斯(253年-268年,253年-260年与其父瓦勒良共治)

吉本对伽利埃努斯的报导一概采取了蔑视的态度。现代批评家大都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不管怎样吉本所描写的瓦勒良和伽利埃努斯统治时期的灾祸却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在瓦勒良和伽利埃努斯统治时期,罗马的最危险的敌人是——1.法兰克人;2.阿勒曼尼人;3.哥特人;4.波斯人。

瓦勒良被波斯的沙普尔俘虏后,各地军官纷纷独立,觊觎王位的有19人之多。

奥勒良(270年-275年),在他的统治期间,收复了罗马帝国曾经失去的三分之二的疆域,将分裂50年的帝国再次统合。

一位最有才智的罗马皇帝曾说道,他的前任奥勒良的才能更适宜于指挥一支军队,而不宜于统治一个帝国。

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卡尔西顿(罗马东部)的一群军官的支持下成为皇帝,并战胜了卡里努斯(282年-285年),先皇卡鲁斯的儿子(282年-283年)。

四帝共治时期,戴克里先退位后,四帝共治很快崩溃。

东奥古斯都:戴克里先,东凯撒:伽列里乌斯,西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286年-305年),西凯撒:君士坦提乌斯。

305年 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退位,伽列里乌斯(305年-311年)成为东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305年-306年)成为西奥古斯都。

东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指定他的外甥马克西米努斯为东凯撒,塞维鲁二世为西凯撒。

西部原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和现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都仍有势力和成年的儿子。

306年 君士坦提乌斯在不列颠去世,在约克,军队拥立他的儿子君士坦丁(306年-337年)为皇帝。

在罗马,人民拥立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306年-312年)为皇帝。

塞维鲁二世进兵罗马,马克森提乌斯请出其父亲,已经退位的老皇帝马克西米安,重新称帝。塞维鲁二世战败投降。

不久,伽列里乌斯本人亲自率军进兵意大利。307年初,塞维鲁二世被处死。伽列里乌斯的军队亦被击退。

308年,伽列里乌斯兵败后,无奈之下擢升李锡尼为奥古斯都。310年,马克西米努斯(原东凯撒)在于萨珊王朝(波斯)的战争中自称奥古斯都。

来自伽列里乌斯的威胁消失之后,马克森提乌斯与其父马克西米安争权,马克西米安再次退位,并逃至女婿君士坦丁处避难。

310年,马克西米安趁君士坦丁在北方同蛮族作战之机,伺机发起叛乱,结果失败自杀。

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决裂。东部的皇帝伽列里乌斯也病逝,帝国东部也分裂为李锡尼和马克西米努斯两部

311年,西部:君士坦丁(306年-337年)与马克森提乌斯(306年-312年),东部:李锡尼(308年-324年)和马克西米努斯(308年-313年)

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结盟,马克森提乌斯与马克西米努斯结盟

312年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君士坦丁击败马克森提乌斯,马克森提乌斯在撤退中溺水而死。

据说此战之前君士坦丁看到了上帝显灵,因而决定改信基督教。此前基督教的信徒不足5%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对基督教表示宽容的敕令。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态度实际应该说是比较模糊,而且是有所保留的。不管君士坦丁在他的讲话或行动中,曾如何透露出对基督教的虔诚,但他却直到接近40岁时仍一直坚持奉行旧教的各种仪式。君士坦丁所最敬奉的却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君士坦丁表面的虔诚,如果最初确只是半真半假,也可能会由于人们的赞扬声,由于匀惯和榜样的影响,逐渐变成为严肃的信仰和热诚的皈依。

米兰赦令后,基督教各派之间爆发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争论(之前就有),这些争论也伴随着暴力和胁迫,但与文艺复兴时期新教和天主教的争论相比,是非常的理性。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义碰撞、渗透并结合,诞生了三位一体的教义,并与380年被狄奥多西一世确立为国教。耐人寻味的是,在三位一体教义被皇帝确立之前,对争论者的迫害(不论来自主教还是皇帝)都较轻,而380年后对反三位一体论者的迫害却相当的残酷(就像在中国那些挑战三纲五常的人一样),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这一现象才有所改观。(PS:皇帝的干涉虽有反复,但总的来说方向是和汉武帝一致的:“罢拙百家,独尊儒术”)

这几位皇帝被激发起来的宗教狂热全被用于维护他们自身的和神的尊严;罗马世界的各种神庙在君士坦丁改变宗教信仰的60年后全都被破坏了。

(PS:从某种角度看,君士坦丁有些像是成功了的张角、洪秀全和本来就成功了的穆罕默德。当时罗马的平民并不关心主子的更换,或者说他们早就习以为常,借助基督教可以发动平民,调动士兵的积极性。由于君士坦丁本身不是教皇,基督教并没有走上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道路,天主教教皇一直在和国王争权,东正教教皇就是皇帝。东正教教皇在拜占庭帝国崩溃后不复存在,各地都拥立自己的教皇,类似于阿拉伯帝国崩溃后,各地都拥立自己的哈里发一样,而天主教的教皇反倒至今仍是唯一)

313年 特兹拉姆战役,李锡尼击败马克西米努斯,马克西米努斯在逃亡中死去。

经过多年的战争(期间有约8年和和平),于324年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李锡尼被软禁,一年后被处死。

在殉教的问题上,即使我们毫不犹疑,也不去深究,完全承认一切史书上的记载或者虔诚的教徒所杜撰的一切,我们仍然必须看到,基督教徒在他们长时期的内部斗争中彼此之间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异教徒的狂热使他们遭到的迫害。在西罗马帝国被推翻后的那段愚昧时代,帝国都城的主教们把他们的统辖权既扩大到俗人头上,也扩大到拉丁教会的神职人员头上。他们建立起来很有可能会长期抵制理性的微弱力量的冲击的一套迷信体系却终于遭到了从12—16世纪一直存在的以一群改革家的面貌出现的无数大胆的狂热分子的摧毁。罗马教会以暴力保卫他们以欺骗手段得来的帝国;一个和平和仁慈的体系很快就被放逐令、战争、屠杀以及宗教法庭的建立而弄得乌烟瘴气。而由于改革派更受到热爱民权和宗教自由的人们的鼓舞,天主教的亲王们便把自己的利益同教士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不惜用火与剑来推行宗教惩罚的恐怖。

迁都君士坦丁,由戴克里先提出,由君士坦丁加以改进,并由他后面的几位继位者使之完成的一套复杂的等级森严的政治体系和警察国家开始建立。

君士坦丁于326年处死了自己的长子克里斯帕斯,从此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为“凯撒”,分别统治着帝国的某片区域。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过世,他的三个儿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337年-340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337年-361年)和君士坦斯一世(337年-350年)同时继位。并且瓜分了帝国,而两个侄子和其他多位亲属,都被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所杀害。只有12岁的伽卢斯和6岁的尤利安逃过一劫。

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之间发生冲突,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当时属于君士坦斯一世统治范围),结果兵败被杀。君士坦斯一世独得了整个帝国的西部地区。以后十年,罗马帝国相对平静,君士坦斯一世和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冲突。

350年,马格嫩提乌斯在西部叛变,自己称帝,并且杀害了君士坦斯一世。不久以后,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挥兵西进,平定了马格嫩提乌斯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353年)。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时,宦官越来越多,并进入政治舞台。在奥古斯都时代,招人厌恶的阉人被看成是一些专为侍奉埃及王后的怪物,后来却逐渐进入了贵妇人的家、元老的家和皇帝的宫廷。阉人曾受到图密善和涅尔瓦的严厉限制,受到高傲的戴克里先的重视,并被谨慎的君士坦丁置于下贱的地位;但是他们在他们的堕落的儿子们的宫廷中却日益增多起来,并逐渐了解并掌握了君士坦提乌斯的秘密会议的内幕。

355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自己的堂弟尤利安为西部的凯撒,后来(360年),他又试图夺取尤利安的兵权,导致军队哗变,拥立尤利安为帝。于是内战又几乎要爆发。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从东方赶回,准备与尤利安决战,但未开始战斗,自己就因疾而去世(361年),尤利安(361年-363年)继承了帝位。

瓦伦提尼安(364年-375年)与他的兄弟瓦伦斯(364年-378年)共治罗马,这时西部和东部诸省已正式划分开。瓦伦提尼安在西部继续执行他的宽容政策。瓦伦斯则在东部奉行阿里乌斯主义。

380年到394年间,狄奥多西(379年-395年)颁布了一系列反对异端邪说的严格敕令。

西部由瓦伦提尼安的两个儿子分治,格拉提安(375年-383年)和瓦伦提尼安二世(375年-392年)

383年,不列颠的将领马克西穆斯反叛,当时居住于巴黎的格拉提安在逃跑中被杀。

387年,马克西穆斯出兵意大利,瓦伦提尼安二世逃往狄奥多西处请求庇护。

388年,狄奥多西出兵击败马克西穆斯,在名义上恢复了瓦伦提尼安二世的皇帝地位。但西部朝廷实际控制在狄奥多西的大将阿波盖斯特手中。

392年,瓦伦提尼安二世与阿波盖斯特的矛盾激化,被其所杀,狄奥多西一世成为了全罗马的皇帝。

395年,狄奥多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阿卡狄奥斯(395年-408年)和霍诺留(395年-423年)分别在君士坦丁和罗马等位。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在数十年来自游牧民族的劫掠和一连串徒有虚名的皇帝的统治下西部的彻底崩溃。只有马约里安的短暂的统治(457—461年)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自461到471年间,里西梅尔即使名义上不是,却在事实上统治着意大利。471年,在和安特弥乌斯皇帝发生分歧之后,他洗劫了罗马,但随即死去。476年,罗慕洛·奥古斯图卢斯成为最后一代皇帝。按过去传统,一般总把西帝国的灭亡和他的偶尔流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自476至490年,奥多亚克在意大利成立了一个哥特王国,不过名义上他只是作为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的副手。

在476到496年间,法兰克国王在高卢建立起他的政权,并皈依了基督教。在征服阿基坦和勃艮第之后,于536年在高卢地区建立了法兰西王国。被从高卢逐出的西哥特人占领西班牙。在455—582年间,萨克逊人在不列颠定居下来。

在芝诺的赞同下,提奥多里克进攻意大利、打败了奥多亚克。奥多亚克于493年被谋杀。同年阿纳斯塔修斯在君士坦丁堡继承了芝诺的帝位。提奥多里克在494—526年间在意大利统治着一个哥特王国。

提奥多里克期间的开明专制,西部各国维系着一种平衡,提奥多里克也与东部帝国交好。在和平的庇荫下,农业得以复苏,经济得到恢复。

查士丁尼(527年-565年)与他的妻子狄奥多拉(500年-548年)共治国家。

532年 尼卡暴动,因不堪忍受查士丁尼的重税(查士丁尼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君士坦丁的市民暴动,查士丁尼与狄奥多拉联手镇压,事后狄奥多拉正式成为查士丁尼的共治者。

查士丁尼废除了罗马执政官(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功能)和雅典式学校(哲学被教义取代)。

查士丁尼对东,与波斯和解,用金钱买和平(实际情况证明这只是在资敌,532年签订合约,540年就重新开战);对西,领兵西征,恢复了大部分罗马帝国的领地(实际只占据了一段较短的时间)。

(PS:查士丁尼可能有点像汉武帝,好大喜功,可惜没有文帝、景帝给他打基础,拜占庭帝国因为西征不堪重负)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欧洲爆发了第一次黑死病(鼠疫)(541年-590年,7世纪、8世纪初),第二次(1346年-1350年,15、16世纪)是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期间。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年-604年),积极与蛮族合作,向蛮族传教,扩大教会势力。

6世纪末、7世纪初,拜占庭与波斯征战不断,时而还被北方蛮族威胁,君士坦丁曾几乎被攻克。

7世纪以来,东西方教会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并于1053年正式分裂为西方的天主教(罗马)和东方的东正教(君士坦丁)。

8世纪末,法兰克帝国兴起,查理大帝(768年-814年)时期达到鼎盛。实际上当时法兰克帝国的实力与阿拉伯帝国相距甚远,与拜占庭帝国也有很大差距。查理大帝治下战乱减少,经济、文化开始复苏。

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和唐帝国的长安都约有100万人口,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约有50万人口,罗马的人口不足10万,而巴黎和伦敦的人口估计不足1万。

穆罕默德(571年-632年)借鉴犹太教和基督教创立伊斯兰教,于613年开始在麦加传道。麦加人并不欢迎他的新教,麦加的贵族开始迫害入教的穆斯林。

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从麦加逃往麦地那。在麦地那穆斯林站稳了脚跟,穆罕默德成为首领。

630年,穆罕默德反攻麦加,随后统一阿拉伯。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他身边的亲信,最初的一批穆斯林,支持阿布·伯克尔(632年-634年,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随者之一),成为哈里发,继承穆罕默德,而各地部落只终于穆罕默德本人,并不认可从一个小集团中选出的继承人,叛教之战发生了。阿布·伯克尔用武力让他们屈服了。

为了缓和内部矛盾,阿布·伯克尔发动了对外战争,目标是北方的波斯和拜占庭。而这两个古老的帝国已经因为彼此的战争(最近的一次是626年波斯围攻君士坦丁)空心化了。阿拉伯人本来是来劫掠的,就像他们以前一样,结果他们赢得太轻松了,目的就从劫掠变成了征服。

欧麦尔(634年-644年,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随者之一)期间,阿拉伯完全征服了波斯和拜占庭的大部分。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前,大部分征服地都维持着征服前的宗教状态。

644年,欧麦尔被一个基督徒刺杀,奥斯曼(644年-656年,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随者之一)当选为哈里发。

奥斯曼来自倭马亚家族(麦加的贵族),他们曾经反对过穆罕默德。部分人并不信任倭马亚家族,转而支持奥斯曼的竞争者阿里(656年-661年,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随者之一,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这些人后来发展成为什叶派。而支持现任哈里发奥斯曼和倭马亚家族的人则发展成为逊尼派。

656年,奥斯曼被一个穆斯林谋杀,阿里被拥为哈里发。

坊间传闻,拥立阿里的人,就是刺杀奥斯曼的人。阿里遭到了倭马亚家族的强烈反对,一位倭马亚家族成员穆阿维叶(叙利亚总督)起兵反抗,第一次伊斯兰内战开始。

阿里被刺杀,穆阿维叶活了下来。

661年,内战结束,穆阿维叶将首都从麦地那迁往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他建立的倭马亚王朝一直统治到750年。

用粗浅的方式形容一下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偏向与君主制(君权神授或者自己授),什叶派偏向于长老制(君权长老授)。

711年,穆斯林击败了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西班牙。

717年,围攻君士坦丁失败。732年,普瓦捷战役(离巴黎不远),法兰克的墨洛温王朝获胜,阿拉伯人退回西班牙。阿拉伯帝国向西的扩张停止。

743年,倭马亚家族内部就哈里发的继承权问题爆发内战。

750年,倭马亚家族被阿拔斯家族取代。阿拔斯家族得到了什叶派的支持,但阿拔斯家族建立的仍然是一个君主王朝。他们将都城迁到了一个沙漠中新建的城市:巴格达。它离波斯古老的都城泰西封只有30英里。

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邀请倭马亚王族的幸存者参加一个被认为是和解的宴会,所有到会的倭马亚王族都被杀了。有一个倭马亚王族:阿卜杜拉赫曼逃脱了(本来就没去),他逃到了穆斯林世界最偏远的地方:西班牙,并设法成为了西班牙的统治者。他在西班牙自称“埃米尔”(总督)而非哈里发,直到10世纪初,阿拔斯王朝陷入困境,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族后裔才自称哈里发(929年于科尔多瓦,西班牙都城)。

阿拔斯王朝的繁盛时期是750年-910年,西班牙伊斯兰王国的繁盛时期是850年-1009年。当时它是欧洲最繁荣的地方。(当时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约有50万人口,而罗马人口约为10万,巴黎的人口不足5万)

伊斯兰的西班牙王国从1009年开始衰弱,后又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战乱(收复失地运动,718年-1492年),基督教的西班牙王国才完成统一。穆斯林统治期间,向基督教徒征收非穆斯林税,不愿意改变信仰的基督徒和犹太人被收费;而基督教徒统治期间,不愿意改变信仰的穆斯林和犹太人被驱逐(1478年建立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更是开始迫害穆斯林和犹太人)。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10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开始崩溃,四分五裂,但就像罗马帝国的崩溃并没有导致基督教文明的衰落一样,伊斯兰文明并没有衰落。

911年,法国查理三世(898年-929年)以协助抵御其他海盗为条件,同意维京人领袖洛罗及其族人定居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并封洛罗为公爵。由于维京人又称为诺曼人,这块土地称为诺曼底(意思为诺曼人的封土)。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1035年-1087年)进攻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并于1071年征服英格兰。

1154年,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又因为联姻,英格兰王国获得了阿基坦的领土,同时控制了英格兰以及法国近半的地区。

1199年,狮心王理查一世(1189年-1199年)去世,无地王约翰(1199年-1216年)与阿尔蒂尔争夺英格兰国王之位。约翰虽继承了王位但阿尔蒂尔及其支持者并未死心。

法国腓力二世(1180年-1223年)利用阿尔蒂尔与约翰的矛盾,乘机夺回诺曼底及安茹两地。

1214年,约翰最后一次试图从腓力手中夺取诺曼底,但仍然失败。回国后数月,叛乱诸侯在英格兰北部和东部组织对抗他的统治。

1215年,约翰在当地贵族逼迫之下订立大宪章(远征失败,后院起火,城下之盟),才保住英格兰王位。此后英王念念不忘要向法王取回祖宗的失地,而英王亦仍然控有法国西南沿岸一隅的阿基坦,也成为锐意一统全国的法国王室的眼中钉。

(PS:个人觉得大宪章是一种逆向的周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可能类似于周公制礼之前的商制。周礼是由中央制定,向地方推行,自上而下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宪章则是由地方诸侯联盟提出,中央妥协,自下而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断断续续的百年征战,英军最终退出欧洲大陆。

塞尔柱土耳其(10世纪-1243年,主要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1243年被蒙古所败。

拜占庭为了应对土耳其的威胁,以及保护去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朝圣者,向罗马教皇求援,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伊斯兰世界称为法兰克人入侵,宗教的战争是狂热而残酷的,双方都是)开始。11、12世纪欧洲经济复苏,也有能力支撑十字军东征。

拜占庭与西部各国一直存在利益和宗教的冲突,有过摩擦、战争和屠杀,衰弱之时向西部示好,强盛之时向西部扩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时,在威尼斯人的怂恿下,十字军攻占并洗劫了君士坦丁(据说狂热的十字军洗城三天)。

1261年,拜占庭收复了君士坦丁,但直到它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再度攻破,拜占庭再未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1299年-1922年,主要受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蒙古的势力衰退后,奥斯曼的土耳其人又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他们的帝国,并在欧洲找到一个立足点。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与此同时,希腊的古典文学正在意大利复兴,印刷术也得到普及。


1405年-1433年,郑和(回族,幼年时信奉伊斯兰教,后来师从佛教,实际上他后来清真寺和佛寺都修过)七下西洋

15世纪中叶,印刷术在欧洲普及,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航行至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支持)发现美洲(据说11世纪北欧海盗 莱夫·埃里克松 就到达过美洲)

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航行至印度

1513年,有葡萄牙商船来到中国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从德国开始

1519年-1522年,麦哲伦(葡萄牙人,受西班牙政府支持)环球航行

1543年,哥白尼发表日心说。科学革命开始

161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结束,启蒙运动开始

三十年战争中,法国作为天主教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削弱意大利的影响力,站在了新教同盟的一方。实际上三十年战争中,这种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同盟,以及天主教国家之间,新教国家之间彼此征战的情况并非罕见。战争的起因可能是因为信仰,但真打起来了,信仰又不能当饭吃,生存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三十年战争后,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虽然谈不上有多和平,但他们不再以消灭对方为己任。

1642年-1651年,英国内战

1643年,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继位,改革法国内政,架空世袭的“佩剑贵族”,启用由国王任命的“穿袍贵族”。

(PS:未完成的周秦之变,中国的周秦之变经历了商鞅变法、秦灭六国、汉武尊儒三代强人两百多年的努力,而罗马从共和转变为秦制,经历了屋大维称帝、戴克里先提出、君士坦丁实践、狄奥多西尊基督四百多年的努力,甚至可能是因为阻力太大,放弃了罗马,新建了君士坦丁)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1754年-1763年,七年战争,发生在全球各地的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

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1799年,法国大革命,动荡的十年

启蒙运动中的过分理性开始冷却,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兴起

1804年-1815年,拿破仑称帝

1776年-1820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